2025年8月19日,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北京理工大学圆满落幕。这场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赛事,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吸引了全国12.7万名教师参与校赛,3.4万名教师晋级省赛,最终588门课程的2253名教师入围全国赛。经过激烈角逐,88个教师(团队)获一等奖、205个获二等奖、295个获三等奖,21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一、赛事规模与创新:从课堂到舞台的跨越
本届大赛实现“全国省份全覆盖、本科高校全覆盖、学科门类全覆盖、各类教师全覆盖”,设置新工科、新文科、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七大赛道,分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三个组别。参赛教师需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展现创新,并体现“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例如,北京科技大学的评分标准要求教学理念体现“学生中心”,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前沿,教学过程注重互动与启发,评价方式多元且基于数据。这种设计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更推动其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构建新型教学形态。
二、专家视角:教学创新的深层价值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指出,大赛五年来有力推动了教学创新和育人成效,未来将优化赛道设置、推动成果转化并加强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强调,大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引擎和教师交流的纽带,需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争做“中国金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侯成宇教授在赛前指导中提到,参赛教师需从课程定位、痛点分析、教学设计等多维度展开创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这些评价凸显了大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实践影响:从赛场到课堂的改革浪潮
大赛的示范效应已显现。安徽工程大学通过大赛推动教师创新,首次入围国赛即获新文科中级组二等奖和产教融合地方高校组三等奖,实现历史突破。学校以“教师能力提升123工程”为抓手,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动力。此外,赛事期间举办的“新时代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展”和6场学术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的深化。例如,部分高校开始探索“项目教学法”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强化工学结合,培养大国工匠。
四、未来展望:以创新之名,育时代新人
大赛闭幕并非终点,而是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林蕙青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大赛成果转化,将优秀案例推广至更多高校。周天华则呼吁,高校应勇担教育强国使命,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要求,将大赛经验融入日常教学。可以预见,随着“四新”建设的推进和产教融合的深化,教学创新将成为高校教师必备能力,而大赛将持续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平台支撑。
结语:创新无界,教育有根
当最后一列铺轨车驶出隧道,这场穿越喀斯特峰林的铁路,不仅连通了山与海,更串联起传统工业城市与现代物流枢纽的转型之路。在“一带一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双重机遇下,柳梧铁路正以每公里1.2亿元的投资强度,书写着西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