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档,两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中国电影《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相继出海,在海外掀起观影热潮。这两部影片不仅以票房成绩证明了中国电影的市场号召力,更以深刻的叙事与情感共鸣,完成了对历史记忆的跨国传递。
两部影片的出海,本质上是一场历史真相的“跨国传递”。《南京照相馆》北美首映式上,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指出:“电影的国际传播有助于驳斥历史修正主义,促进和平共识。”这种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认同的策略,使影片超越了娱乐属性,成为文化外交的载体。
在发行策略上,两部影片均采用“快节奏+广覆盖”模式。《南京照相馆》国内上映10天后即登陆澳、新、美、加等国;《东极岛》更在首映6天后开启海外放映。这种效率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从剧本打磨到海外宣发,均参照国际A类电影节标准。
行业启示:历史题材的“全球化表达”
两部影片的成功,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范式:
题材选择:聚焦“被遗忘的历史”,填补国际观众认知空白。如《东极岛》揭示的渔民营救事件,此前鲜少被国际影坛关注;
技术赋能:IMAX水下摄影、4K高清拍摄等技术,提升影片国际竞争力。《东极岛》的视觉奇观被《每日银幕》称为“类型片的新标杆”;
情感共鸣:以普通人视角解构宏大历史,如《南京照相馆》中7位百姓从“求生者”到“觉醒者”的转变,易引发跨文化共情。
结语:当历史照进现实,电影成为记忆的“摆渡人”
《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的出海,拼的不只是票房数字,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与传递。当海外观众为南京城的无名英雄落泪,为东极岛的渔民喝彩时,这两部电影已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让被遮蔽的记忆重见天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对历史的反思中相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