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劝我给小鹏汽车改名,说只要改名销量翻一倍。”8月26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罗永浩播客节目中坦言,品牌命名曾引发持续数年的争议。这场讨论,折射出国内新能源车企在品牌建设中的深层思考。
命名背后的策略抉择
2014年创业初期,团队曾考虑“橙子汽车”等名称,但因商标问题最终选择“小鹏”。何小鹏解释:“用创始人名字命名,在硅谷很常见,但在国内确实需要文化适应过程。”他承认,在G9上市失利等低谷期,改名建议尤为集中,但团队始终坚信“品牌价值在于技术积累而非名称”。
行业视角:从“洋名崇拜”到“本土认同”
近年来,国内车企命名趋势发生显著变化。比亚迪“王朝系列”、长城“猫狗系列”等本土化命名大获成功,而蔚来、理想等新势力也通过用户运营强化品牌认知。何小鹏认为:“当产品力达到世界级水平时,文化自信自然会建立。”数据显示,小鹏汽车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5.3%,创历史新高,市场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正逐步超越名称争议。
未来展望:淘汰赛中的生存法则
何小鹏预测,国内车企淘汰赛将持续5年,最终或仅剩5家存活。他强调:“小鹏的竞争力在于全栈自研能力与全球化布局。”目前,小鹏已进入30个海外市场,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销量百万辆。在这场马拉松中,品牌命名或许只是起点,真正的较量在于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综合实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